“一溝濃烈松林翠,滿眼清幽寶石藍”,靜謐與神圣的九寨滋養了無數文人墨客。放眼當代巴蜀畫壇,能將九寨之美之神表現得淋漓盡致的當屬山水畫家李暉。而提起李暉,人們腦海中也首先浮現出的就是他的九寨系列。他將傳統筆墨融入現代感的色彩和光影效果,將一種清透明亮,如祖母綠般的重彩運用至極,而這種鮮明的色彩亦成為他的代表性藝術風格。

  李暉的父親為著名畫家李星武,幼時即耳濡目染,在四川美院學習期間又得到巴蜀著名畫家李文信、白德松等導師的指導,他遍臨宋元明清名家之作,遍訪巴蜀畫壇名宿,交流請益,廣博眾采。他對于傳統山水心摹手追,且知“胸中丘壑,筆底煙霞”,向來注重寫生的李暉,入青城、下三峽、觀雪山、跋峨眉,巴山蜀水處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實地寫生基礎上,他大膽突破筆墨藩籬,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具有傳統的筆墨意趣,又有現代的色彩與構成。在經過了“厚積”的筆墨修養和實地寫生后,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因緣,當他來到聞名遐邇的九寨,便被這里深深吸引,魂牽夢繞。于是,九寨便成為了他藝術的“薄發”之機。他將重彩融入筆墨之中,在描繪九寨、黃龍的特有地理風貌上深具創造性,獨樹一幟。特別是那一抹沉絕深邃的祖母綠,如一塊晶瑩剔透的翡翠,波平如鏡,倒影婆娑,在陽光的折射下,星星點點,跳躍閃動。如夢如幻的畫面,被李暉描繪得栩栩如生。

  李暉的九寨系列把觀者帶進了一個心靈空間。這個空間是水象的,是溫柔而優雅的,正如九寨溝的水,一切因水而美,因水而活,因水而神秀。不論是靜靜流淌的小溪,還是汩汩流動的涌泉,不論是波平如鏡的海子,還是熱情奔放的飛瀑,都讓人驚嘆,讓人欣喜。四川的水有黃賓虹的“青城坐雨”、岑學恭的“三峽云雨”……天府四川,因水而秀,因水而仙,因水而富澤。道家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正與李暉作品中的山水氣象相契合,正如那神奇的九寨,福澤萬物,繁衍生息,卻掩藏在那雪山之巔,森林之盡,云煙之上;掩藏在那圣潔、久遠的歷史之中……那里是畫家的藝術凈土。

  從對于色彩、光影的追逐到對于筆墨、意境的探索,李暉走過了從視覺感受走向文化內省的藝術之路。他筆下的九寨也在多年的錘煉中不斷完善,愈發出更加靈動、清俊的氣質。近年,李暉還有一批描繪川北民族村寨的山水畫,甚為獨特。淺絳的色彩,匠心的構圖,錯落有致的藏寨、羌樓,依山就勢、層層疊疊,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斑駁的石板路,古老石橋下流淌的河水,訴說著藏羌文化的源遠流長。原始而又古樸的村寨,厚重的民俗民風沉淀,勤勞勇敢的藏羌人民,用自己的雙手、聰明的智慧,世代相傳,他們以“活化石”的身份演繹著古老民族在文明社會進程中的奮爭、吶喊和進步。這一切的一切觸動著李暉,他也以自己的藝術為他們記錄和代言。于是,李暉又一次在題材選擇與視覺審美上獲得了成功,在九寨之外尋找到了新的突破,樹立起又一代表性藝術風格。同樣善于版畫的李暉,將版畫的構成形式與視覺審美運用到川北村寨系列的構成樣式中,飽滿的構圖,幾何的構成,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當今,業界對中國畫的“現代性”解讀方興未艾,山水畫作為最具文人性情的中國畫種,也以自身的特點向多維轉換,面對西方藝術思想的涌進,山水畫如何立足本土文化又尋求現代轉型?四川的當代山水畫家們作了許多探索。其實,山水畫與地域性的聯系甚為密切,“畫以游奇,巴蜀山水當為天下最奇”。四川的山水滋養了無數藝術大家:蜀地本土的張大千、陳子莊,入蜀而變法的黃賓虹、陸儼少等等,都從不同的角度詮釋著巴山蜀水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巴蜀山水之氣象時而重嵐疊嶂、險灘激水,時而險峭剛勁、巍峨壯闊,時而蒼茫渾厚、雄奇蔥郁,又時而靈秀清峻、神秘變幻,哪一象才是四川的山水?縱觀四川當代山水畫壇表現前三氣象者為多,然描繪第四象者甚少。滿眼的剛勁、厚重、壯闊、雄渾,四川的山水畫太險、太峭、太剛、太壯,卻掩蓋了那一份靈動、神秘和仙氣。然而這才是四川山水區別于北派山水的大氣雄渾和南派山水的平淡雅逸之象,才是四川山水的獨特所在。李暉正看到了這點,他不慕時風,取他人所不取,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體系。他將眼光放在了川北的九寨、藏區和羌寨,這里是四川最神秘、最原始、最幽靜、最絕色的凈土,是這個從小喝著嘉陵江水長大的畫家在喧囂城市之外,超越時空,超越生命,最質樸,最坦誠的回歸與訴求,深藏著畫家的自覺審美情緒和本土文化認同。

  沒有一個地方,有她那樣豐富斑斕,也沒有一個地方,如她般通透。在那里,一切生靈都清澈透明,每一種顏色都洇染成若干深深淺淺的色階。濃蔭匝地,神秘萬象,地上積滿厚厚的苔蘚,四處散落著鳥獸的翎毛,充滿著原始氣息的森林風貌,如置身于浩渺幽遠的世外天地……讓我們與李暉一起走進那片心靈的凈土,與川北兒女一起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葉  瑩

  四川省美協創作研究院研究員、成都畫院藝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