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賢祿

姚葉紅先生山水畫作有一股大氣磅礴、沉雄厚重、山峰重疊、樹木叢生、葉茂根深、山石節奏美感,一氣呵成,干凈利落,水墨控制章法嚴謹,山樹豐潤而骨力十足,畫面構成上巧妙地把遠山、近景、明、亮處理得十分精彩,如三峽營造出“近水滔滔永潮前,浪花朵朵白云般,迎送過客匆匆忙,萬里江山莫等閑”。

先生寫的山、水、樹木、巖石、云霧氣相互呼應,營造出一種自然、和諧的美好畫面,寫三峽營造山峽風水,營造三峽的壯麗雄巍的氣魄,讓峽江風云、巍峨群山永留在人們心間。

三峽畫作橫斷裁斜式,層巖屹立峽江上面,巍然聳立,輝雄壯闊、煙云飄動,綠樹相映,山勢氣脈貫通畫面布局,嚴謹莊重,別開生面。畫作山石、樹、木、水、云、勾、皴、點、染,筆墨功夫十足,皴法極見傳統功夫,用筆勁健、用墨蒼潤凝練,染色諧調,山水、樹木、云視覺效果很好,沉雄不浮華。

姚老師的山水畫,無論小寫意,還大潑墨,都有一種傳統的文墨精神,傳統的繪畫功夫把筆墨功夫與自己的意向相結合,把現代人們的審美觀念相結合,把傳統筆墨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在處理山水筆意情韻的過程中,能統籌氣度、色彩等多種要素,營造出生機蓬勃的山水意象,在結構群山疊重中拉開物象,處理好近、遠的筆力表現,實行大三峽每一筆都有風土植被、水、風、天的表現,讓觀者不由自主地對三峽產生一種親近感,使山水實現了人格化、情理化。

開門遠眺千里山 登懷千頃壯闊

石濤、八大山人、李可染等畫家是畫畫的大師,其筆墨奇簡冷逸,或“大骨開張”,或蒼涼凄楚,或沉郁含蓄,畫家胸臆的抒寫都體現在美的筆跡中。寫意是筆墨的傳神的體現,姚葉紅老師的寫意山水畫,是學習先輩的傳統技法,大膽用潑墨的方式表現意趣,以意為主導,用墨與彩潑在紙上,自然地表現山水深邃的意境,用筆墨色彩表現氣魄宏大,雄渾奇崛,樸素天真的筆墨皆融于意境里,這種意境與自然境界一樣,代表一種永恒的美。

這種寫意的表現如《九寨風情》表現出燦爛笑臉,笑得那么深沉,笑得那么開心。而另一些綠樹雜草,能與霜風雨霧抗衡,山與石交接是緊緊地連在一起了,樹在山中生,石在山中生,顯得那樣的生動與協調。這種技法的表現寫意達到與實境有超然意趣,大部畫法為意用,意為主導的法則,使之意與神在墨韻的變化中拓展了空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

他的畫雄渾、厚重,《九寨瀑布》在他的筆下整體顯示了雄勁,厚實,渾樸的整體感,把押韻駕馭在寫壯闊的旋律中,《三峽云開》或《都江堰》表現造化的天趣畫面,線條有不拘一格堅硬老辣的皴法,凸現都江堰古樸自然,三峽的神秘高遠,九寨溝的嬌嬈自然,使筆墨隨山、石、水、樹變化而變化,使畫墨彩和諧開闊,畫面的開闊,顯示著豪情的擴張力、胸襟的包容性,高山峽谷的造型皴法,大如磐石的峽谷,在他筆墨能珠聯璧合與山水相連,顯示了大氣魄的山石塊壘,山的大塊壯瀑布飛流直瀉的壯觀,水流古樸這些技法是非常人所為,那種開門遠眺千里山,登懷千頃多壯闊的境界讓人痛快,令人感嘆,這是一種生命的表現,也是人生價值觀的詮釋。

青山翠綠 遠山呼喚

葉紅老師的作品一看是大刀闊斧,其他有很多細膩的地方,如三峽的深凹處的積水,直立、搖曳的樹、草、動植物,都在畫作中,畫家在畫作中,把自己的情感植入其中,把情感散發在紙上,表現對大自然壯美好河山的贊美,對生物情景傾述、叢林水草、魚、蟲、鳥的關愛,表現作者對真善美的追求。

由此可以想象,葉紅老師對中國的研究、對筆墨的表現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愛與關注,憑著他的聰明與智慧,勤勞刻苦的精神和豐富閱歷,他的繪畫藝術必將取得輝煌成就,拓展新空間,取得豐碩的成果。 

國畫大師潘天壽說:“畫之貴乎師造化,師自然者,不過借自然之形木,無此形象不足以語畫,然畫之極則,終天心源。”“先師古人,后師造化”這是中國畫家遵從的一條主軸千古名訓,師古人、師造化和師于心是學習中國畫循序漸進的三個階段,姚葉紅老師正是遵循這條訓言,向名家學習,臨摹前人的名作佳畫,學習畫法技巧,學習李可染、岑學恭等著名畫家的畫法,構思構圖;即師造化,師于物,向大自然學習,深入生活,觀察寫生,眼看心記,憶想默寫,增加對造化的認識,為畫作材料。

姚葉紅老師多次去三峽寫生、創作,把三峽的山石地理結構細心記在心底,哪些段有名山大川、江水急流險灘、民間風情,森林樹木,都有一本寫生稿,有了第一手原生態概貌,通過篩選、造型,符合客觀山水,夸張其美的部分,修飾不滿的部分,使作品達到盡善盡美的物象,從他的《三峽云開》看到客觀景物的描繪,畫面整體圖景氣魄大,筆里流暢原重,突出三峽神女峰的險要,使畫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畫作讓人感嘆江山如畫。說明三峽神女峰比實景更美,畫家依據美學原則,即中國畫特有的審美追求,構建的實景,是作者“心源”的產物,畫家以聯想凝聚的圖像美,以豐富的藝術想象力構筑了理想美,使想象的藝術美比生活實景更典型,更美好,從而給觀賞者以無窮的藝術美感的享受。

傳統國畫來自于對古人的學習積累,來自于寫生,來自于走萬里路,讀萬卷書,在技術的追求上達到高超的筆墨意味,在形態中有一種自然的親和力。姚葉紅正是從繪畫知識的積累去畫山水,去寫山水,追求山水的大氣魄、抒發心中的山水氣韻。他創作的《神女峰》《九寨風情》《都江堰》等作品大氣雄魄,從而使人感到這種山水畫有一種讓人“登懷觀道”,千里咫尺,近在眼前的感覺。看山可行、可望,能登、能游并能暢游其中。

  看《三峽神女峰》,蒼勁的筆墨,營造山峽的繁忙,江水日夜不停流向大海,氣勢雄偉壯闊,直面青山綠水,山中氣韻,山石嶙峋,直峰堅挺,高崖絕壁,霞光輝照、燦爛亮麗,讓人感到山水的靈性,遠處的群山一派生機,在陽光的照耀下,一派暖紅色的景象。山峽沉浸一派欣欣向榮,萬物競相表現耀眼的光環。

青山綠翠,遠山呼喚,云彩相隨,看到山水之靈秀,看到在不經意中表現獨特美感,像不識山中者卻心已在山中游,人行其間,或登高,或望遠,或呼嘯,或坐在云上間或賦詩感嘆,意趣無窮。

以點代皴 以點代染

姚葉紅在表現山水中,用各種形態表現的點,是體現山水畫雄偉氣魄的重要手段。畫山水表現的點,點如皴法一樣,可使筆墨意趣的精彩,可使山川渾雄厚重,是畫家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技法、范寬以點為皴,創造了雨點皴和釘頭皴。葉紅老師的點表現最為淋漓盡致,他打的雨點皴、米字皴,根據山石、樹木的形態,用平點,豎點,橫點,或個字點、一字點等各種點壯皴筆集合成表現山水技法,表現山水林木,表現遠山的水草。他對點法的運用達到很高水準,如山腰山間中、山腳間都以密點相表,點出了草木豐盛、樹茂林密、秀潤多姿的三峽云雨;表現煙雨云霧中山峰則運用濃濕、干淡的墨彩點染,顯示出風骨隱現,林云出沒,云霞明滅、風雨變化的境況。

姚葉紅老師山水畫的點具有千變萬化,無窮無盡的魅力,不但表現山的物象,還有很強的節奏美,在畫作中無數次的墨點或彩點、染點,形成了不明的線面,近看似點,遠看山幽、林深,達到了升華了的藝術效果,像黃賓虹老師說的那樣,以點代皴,以點代染改變傳統的先勾再皴后點的程序,極大地拓展了點在山水畫中的運用,創造的筆墨干濕濃淡交融互滲技法,是對中國畫發展的最大貢獻。姚葉紅老師的山水畫點法豐富繪畫理念,為三峽山水畫增光添彩。姚葉紅老師的點筆畫別開生面,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