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早報記者朱佳慧實習生唐藝攝影報道

  生活在現代化浪潮的都市里,我們仍能發現一群默默堅守著、傳承著、發展著傳統手工技藝的匠人。擇一事,終一生,他們往往靠著一門手藝謀生活,用普通的材料、簡單的工具,再用細致的雙手創造出既美好又富有溫度的物品。行話說,“中國糖畫要看西南,西南又數成都最佳。”對一部分人而言,現在糖畫已經成為老照片中的一道光影,那是童年里的模糊記憶。那么,如今成都街頭的糖畫藝人又何在呢?近日,天府早報記者就采訪到一位手工藝人,他9歲接觸糖畫,一做就是41年,并且還要一直做下去。

  9歲學藝專職糖畫藝術41年

  最愛是磨得光亮的銅勺和4把起子

  熱情、禮貌、親切,是初見吳逢全時的印象。8月2日上午,天府早報記者來到成都動物園,在園內的兒童動物園門口見到了正在出攤的他,以及在旁為他打下手的兒子吳毅。此時的糖畫攤周圍,麥芽糖濃濃的香味彌漫在空氣之中,我們一行人剛到時,便被這獨有的香魅吸引住了。

  而我們的到訪,幾乎影響不到吳逢全手中的活計。畢竟這干凈熟絡的手藝他已經重復了41年。吳逢全告訴記者,他出身于糖畫世家,從小就耳濡目染接觸糖畫,對糖畫有濃厚的興趣,9歲那年便跟著父親學習糖畫制作。為使糖畫技藝發揚光大,1988年,他拜有著“糖畫泰斗”之稱的國家級傳承人樊德然為師,全心全意學習糖畫藝術。

  與我們印象中小時候見到的糖畫攤相比,吳逢全的攤位并沒有什么什么特別之處。煤爐、銅鍋、銅勺、掌盤、起子、大理石板、插盤等是糖畫攤的標配。其中已被磨得光亮的銅勺和4把起子,就連吳逢全也記不清用了多少年了,“它們都是銅做的,所以韌度更好,非常適合用來做糖畫,就是新買的也沒我這個順手。”他表示,要說變化最大的,應該就是掌盤了。“以前的掌盤沒有這么豐富,掌盤上并不是每一個方位都手繪有動物,如果運氣不佳天平轉不到動物,只能獎勵一塊耙糖。現在我把掌盤的各個方向都畫上了動物,關刀、水果等,一轉就有。”但轉盤上的龍和鳳,才是讓人最想得到的。轉動竹簽做的天平時,總會有一絲期待,伴隨著小小的緊張。這種花小錢順帶“博小彩”的小樂趣,為糖畫引來了一個又一個顧客。

  練好“糖餅”就學了整3年

  手上都是老繭和被糖燙的大水泡

  記者注意到,大理石板前的插盤中放著一串串類似于棒棒糖的“糖餅”,個頭小,色澤飽滿,看上去制作并不難。但吳逢全告訴我們,“糖畫并不是輕松的技藝,‘糖餅’是學習糖畫的基本功,好學,但學好不容易。”他9歲起跟著父親擺攤就是從最基本的糖餅開始練習,學習糖畫規矩非常多,練習時要將糖絲快速弄斷,動作要干脆利落,保證“手抖糖落,手揚糖收”,不然就會影響之后的作畫,練好“糖餅”這一項活他學了整整3年。

  如果說畫“糖餅”只是入門級,而各種花鳥魚蟲、走獸飛禽、戲劇人物的形象才是真正的考驗。“剛開始覺得畫糖很難,要慢慢琢磨每個造型。”吳逢全告訴記者,每個形象要爛熟于心,才敢直接用勺子畫,學習的過程中手上都是老繭和被糖燙的大水泡。

  行內都說:中國糖畫要看西南,西南又數成都最佳。糖畫的制作不僅受到成都本地人喜歡,還在全世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吳逢全透露,他自己就已經去了多個國家表演,“龍、鳳以及其它十二生肖都畫,老外看到喜歡得很!”

  時間總不負努力的人,經過多年的學習摸索,吳逢全在2009年被評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糖畫技藝傳承人,對糖畫藝術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表現手法,他的糖畫以花貨、小貨見長,簡單的雞、鳥、蝴蝶等小貨七八秒可以成形,難一點的火龍吐珠、立體花籃等制作時間相對長一些,五六分鐘左右。

  掌握和接觸過上百種圖案

  會在大眾審美變化中增加和創新

  當天一早,成都動物園已經是一副熙熙攘攘的景象,吳逢全的糖畫攤,也已經被大朋友小朋友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

  圍上來的大小朋友都想轉一轉掌盤中的天平,轉到對應的動物后,吳逢全便開始忙活起來,他將用麥芽糖和白糖混合煉制而成的糖漿置于銅鍋內加熱溶化,然后嫻熟地以勺子為筆,以糖液為“墨”,在光潔的大理石板上“畫”起來,靈巧的手腕抖、提、頓、放,時快時慢,時高時低,細節處用銅片雕飾刻畫,隨著縷縷糖香,大家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躍然石上,再用一根竹簽黏合支撐,最后將精美的藝術品遞給客人,這便是整個售賣過程。

  據了解,吳逢全作了41年的糖畫,他掌握和接觸過的圖案至少也有上百種,而且還會跟著大眾審美的變化隨之增加和創新,“除了動物園里的各種動物外,孩子們喜歡的叮當貓、喜洋洋、小豬佩奇我們也要做。在一些樣式的傳統造型上還有所創新,花籃、龍都可以做成立體的。”

  另外,在攤位前的草柱子上就有一款立體造型的花籃,除此之外,還插著許多造型奇特、工序復雜、做工精致的糖畫作品。鱷魚、大象、孔雀、自行車等也豐滿考究。與平時售賣的有所不同,這些獨特的糖畫作品更像是一件藝術品,小朋友看得入神,大人駐足贊嘆,招攬不少人氣。

  未來 子承父業更加注重創新

  糖畫給人們留下了豐富和美好的想象,無論在廟會、集市還是普通的街巷中,它都是最受歡迎的手工技藝之一。據了解,成都糖畫在2008年,已經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比那些岌岌可危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吳逢全覺得自己“境遇”還不錯。成都目前有像他這樣的糖畫藝人百余名,數量居全國之首。

  如今的吳逢全,已步入知命之年,但他驕傲地說道,“糖畫的傳承情況比較良好,基本上都是家傳。兒子吳毅現在也是靠這門手藝吃飯,這門技藝會繼續傳承下去。”

  吳毅今年28歲,他已經完全可以獨當一面了,有時候也獨自在動物園出攤。“也是從小受到父親的熏陶,對糖畫制作產生了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經過不斷反復的練習慢慢就會了。我覺得這份工作能帶來快樂,也有成就感。”吳毅表示,除了把成都糖畫傳承下去,也會在創作中注重創新。

  在采訪的最后,吳逢全和吳毅還分別制作了火龍吐珠和小豬佩奇的糖畫,十分精美,并送給了我們。當我們拿在手里才發現,像這樣的藝術品真舍不得吃下肚,同時又勾起了我們滿滿的童年記憶……

  吳逢全從父親那里學到了這門技藝,現在這門技藝又傳到了兒子的手上。可以說,他們既是手藝人,又是“守藝人”。

  名詞解釋>>>

  糖畫

  顧名思義,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糖燈影兒”。分為平面糖畫與立體糖畫兩種。它是地道的民間畫種,頗具特色的街市藝術,廣泛流傳于巴山蜀水之間,備受老百姓喜愛的工藝食品。據了解,2012年市面上已出現制作糖畫的智能機器設備,該機器以類似自動雕刻的機械自動化工藝在平面載體上自動完成糖畫的制作。不需要美術功底,不需要經驗和技巧,操作容易,制作快速,且圖形多達幾百上千種。可以說,這是對傳統糖畫工藝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