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珍寶帶著異域風情款款而去,秦蜀青銅器包裹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8月6日晚,”秦蜀之路 青銅文明展”在成都博物館正式開展,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250余件青銅器重磅亮相,包括國寶何尊在內的55件一級文物匯聚蓉城,講述青銅這一“國之重器”背后的故事。
成都博物館總策展人黃曉楓介紹,此次參展的青銅器具有數量多、等級高、種類全等特點,簡直就是“青銅器的饕餮盛宴”。堪稱我國第一部“青銅法典”的亻朕匜銘文,被譽為最早的廉政談話的四十三年逨鼎銘文,漢中地區目前發現的大型銅禮器——亞伐方罍,造型獨特、紋飾華麗的獸面紋觥等重磅展品星光熠熠,讓市民不出成都就能一睹秦蜀之路青銅器的魅力。
與此同時,我省諸多重磅文物也來到成博,代表蜀地青銅器的精湛工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青銅人頭像,金沙遺址博物館藏銅人面形器,茂縣牟托一號石棺墓、青白江雙元村春秋戰國時期船棺墓群、彭州戰國窖藏等出土的青銅器,展現著商周至戰國時期蜀地青銅文明的璀璨。三地的青銅重器齊聚成博,用文物講解該時期秦嶺南北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11日,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
亮寶
55件一級文物亮相 青銅器的饕餮盛宴

青銅,是人類冶金史上最早的合金,也是一種文化的標志、一種文明的象征。中國青銅文明發端于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商周時達到鼎盛。它們不僅僅極具藝術價值,而且象征著古代中國的政治和宗教內涵。
商周時期,中國青銅器的制造工藝登峰造極,本次秦蜀之路展匯集了250余件青銅器精品,其中一級文物多達55件,規模之高堪稱青銅器的饕餮盛宴。
眾多文物之中,曾經亮相央視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的國寶級文物何尊也難得亮相,擁有獨立的展廳一露“尊容”。這件西周青銅重器是第一批列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在此之后,它第一次離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并且將在成博停留3個多月,機會非常難得。
何尊因其工藝精美、造型雄奇得到盛贊,更重要的是其內膽底部122個銘文中最早出現了“中國”字樣。雖然此處的“中國”并不是指代現在行政區劃意義上的中國,但“宅茲中國”展現的威儀和氣度,的確值得讓所有中國人驕傲與自豪。

有趣的是,何尊在玻璃展柜中熠熠生輝,在此之上,參展文物的照片懸掛于展廳之中,拼接成金文“中國”二字,與何尊身上的銘文交相輝映。
交流
青銅文物也愛撞臉 秦蜀文化交流頻繁
四川和陜西自古以來就擁有十分豐富的青銅文明遺存,在中國青銅時代占有重要地位。千年來,秦蜀兩地間文化交流對中國青銅文明的發展、繁盛起到了關鍵作用,兩地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極大豐富了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容,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結構的生動表現,在世界青銅文明格局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
商周時期,青銅文明相繼進入繁榮時期。關中平原商周文化以各類青銅食器、酒器、樂器構成禮儀體系,成都平原三星堆文明以青銅人像、面具、神樹等作為信仰與神權政治的象征物,而漢中平原由于處于溝通秦嶺南北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商代銅器群既有地方特色,又與中原文化和蜀文化互有交流。
蜀地與外界的交流,在中原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卜辭中就有所體現,卜辭中多次出現與“蜀”相關的內容。特別是溝通秦嶺南北的樞紐漢中平原出土的商代青銅器就結合了蜀地與中原的特征,暗示著兩地的交流。假如文物會說話,那些“撞臉”的青銅器,表現出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凸出的眼球,圓形的鏤空,四周凹陷,鼻子凸起有鼻孔,尖尖的雙耳并鑄有空洞,嘴部大多鏤空有兩排牙齒,出土于漢中城洋青銅器群的商代青銅面具讓四川觀眾很容易找到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它與三星堆人、獸面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同樣,相似的銅人、獸面具也出現在了關中地區的老牛坡商墓、西周弓魚國墓地之中。
一幅幅青銅鑄就的“立體畫卷”,像是鮮活的語言、生動的文字,向我們娓娓道來三地文明的聯系。這些展品表現出三地之間密切的文化交流,“難于上青天”的蜀道早在三千年前已被先民們用腳掌踩開,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沖破秦嶺與大巴山的阻隔,實現了蜀地與關中、漢中的經濟文化交流。
探營
預展一周圈粉十萬 免費看展好評不斷

早在7月27日,“秦蜀之路 青銅文明展”就通過預展的形式與觀眾見面。連日來,成博再變“網紅”,預展一周吸引十萬余人次參觀。“我在成博排長隊”,成為文藝青年的打卡日常。
正值暑假,展廳中處處都能看到家長與孩子們的身影。“以前只能在書里看到的文物,這次近在眼前。”來自湘江中學的陳嘉怡同學興奮地說,“來成博看青銅文明展讓我的暑假變得有趣”。
市民林杰參觀展覽以后詩興大發,在留言簿上即興作詩,他寫道“中華文明貫古今,豈止唐宋元明清。蜀地文化連秦池,巴山夜雨綿亙時。”精彩的好評,幾乎貫穿了整本留言簿。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成都博物館為配合展覽開發了近200款豐富的文創產品,小到青銅紋飾紋身貼,大到仿青銅器擺件,件件誠意十足。同時,該展覽配套講座及社教活動也將于近期與觀眾見面。